一、中药的性味分类
四气(药性):寒、热、温、凉
五味(药味):辛、甘、酸、苦、咸(传统核心五味)
特殊补充:
淡味(附于甘味)
涩味(附于酸味)
因此实际共 7种 药味。
二、五味与功效对应规律
药味
核心功效
举例药物
升降浮沉
常见配伍方向
备注(特殊趋向)
辛
发散、行气、活血
麻黄、桂枝、川芎
升浮
辛温解表,辛凉清热
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双向调节)
甘
补益、和中、调和药性
甘草、大枣、人参
升浮
甘温补阳,甘寒滋阴
甘寒药(如麦冬)可兼沉降
酸
收敛固涩、生津
乌梅、五味子、白芍
沉降
酸寒敛阴,酸温止汗
白芍养血柔肝,偏沉降(酸甘化阴)
苦
清热、燥湿、泻下
黄连、黄芩、大黄
沉降
苦寒清热,苦温燥湿
苦温药(如苍术)可兼升浮(燥湿醒脾)
咸
软坚散结、泻下通便
芒硝、牡蛎、海藻
沉降
咸寒润下,咸温消癥
牡蛎重镇安神,咸寒沉降
淡
利水渗湿(附于甘)
茯苓、薏苡仁
沉降
淡渗利湿
薏苡仁健脾渗湿,性平偏沉降
涩
收敛固涩(附于酸)
赤石脂、芡实
沉降
涩肠止泻
芡实固肾涩精,偏下焦沉降
三、药性与药味的组合规律
苦寒:
核心功效:清热泻火、燥湿解毒(如黄连、黄芩)
适用证型:实热证(如清胃散中黄连清胃火)
辛甘寒:
核心功效:发散郁热、透疹解毒(如升麻)
适用证型:热毒内蕴(如清胃散中升麻引药上行)
其他典型组合:
辛温:发散风寒(麻黄、桂枝)
甘温:补气助阳(黄芪、党参)
甘寒:滋阴清热(生地黄、麦冬)
酸寒:敛阴生津(白芍、五味子)
咸寒:软坚散结(玄参、牡蛎)
进行排列组合:
寒性 + 五味
热性 + 五味
温性 + 五味
凉性 + 五味
多味组合
四、药性与季节、生长环境的关联
类别
药性趋势
典型药材/食物
季节功效
天上动物
多数甘、温
乌鸡(甘温)、麻雀(甘温)
温性补气血
水中动物
多数性平/温,少数寒
鳝鱼(温)、螃蟹(寒)
温性补气血,寒性清热
水中植物
多寒凉
莲藕(寒)、芡实(平)
清热利水,滋阴祛湿
冬天植物
温、热、酸、涩
人参(温)、乌梅(酸)
温补阳气,收敛固涩
夏天植物
寒、凉、苦、辛
薄荷(凉)、苦瓜(苦)
清热解暑,利湿泻火
五、学习归纳
动态看待性味组合:
同一味药可能兼具多种性味(如升麻:辛、甘、微寒)。
药性与药味需结合分析(如苦寒主清热,苦温主燥湿)。
联系归经与升降浮沉:
如清胃散中升麻的"升散"特性,配合黄连的"沉降",形成调和。
实践应用:
背诵方剂时标注每味药的性味(如:黄连_苦寒,升麻_辛甘微寒)。
对比同类方剂(如清胃散与玉女煎,分析性味差异)。
结语
掌握这些规律后,可通过分析方剂中每味药的性味组合,快速理解全方的配伍思路和治疗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