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在治国用人上的聪明智慧,尤其是在求才、识才、用才、管才等方面的经验,彰显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足以让后人从中受到“知兴替”的有益启发。
得贤则兴 失贤则亡
李斯是楚国人,曾师从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荀况。学成之后,李斯认为楚王不能成大事,其他几个国家正在走向衰弱,唯有秦国是可以建功立业的地方,于是投奔秦国,被秦王任为长史。但不久,有人散布说从其他诸侯国来到秦国的都是各国的奸细,应该把他们驱逐出去。秦王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取消逐客的打算,继续重用李斯。这时又从魏国跑过来一个叫尉缭的人,他向秦王进献了离间诸侯、各个击破的策略,为秦的最后统一作出了贡献。
战国时期,周威王的老师宁越给周威王讲贤士的重要性与打击排挤贤士的危险性时,讲了楚国在春秋时期曾排挤迫害贤士而招致重大损失的故事:楚成王时,要杀掉楚傒胥、丘负客两位士人,两位士人就逃离楚国而投奔晋国,晋国重用他们,结果在晋楚城濮之战中,楚国大败。
从善如流
汉高祖刘邦带领军队在项羽之前进入咸阳,看到秦宫富丽堂皇,珍宝无数,美女成群,想留在宫中享乐。大将樊哙直言进谏:你是想得天下,还是想当富翁?秦朝的灭亡就是这些珍宝美女造成的,赶快带领军队住在灞上,不要住在宫中。张良也说:正是秦朝的腐败才使你有今天,忠言逆耳,你还是听樊哙的吧。刘邦接受了劝告,封闭了秦朝的府库,带领军队驻扎到灞上。这一举动赢得了民心,也缓解了以后面对项羽的不利局面。
项羽进入咸阳后,自封为西楚霸王,占据梁、楚九郡之地;同时分封各路军的领袖为十八个王。当初各路军曾有约在先,先平定关中者就做关中地区的王。可是项羽毁约,改封刘邦到汉中、巴蜀一带去做汉中王。刘邦很生气,想与项羽决一死战。但决战的结果可想而知,刘邦肯定惨败,甚至自取灭亡。这时萧何、周勃等人劝说刘邦忍耐一时,先到汉中就位,招贤纳士,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刘邦接受了大家的建议,而且听从张良建议,为了麻痹项羽,军队过后烧毁栈道,表示不再回还,打消了项羽对他的戒备之心。
在很多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上,刘邦没有固执己见,而是择善而从,知错就改,最终转危为安,走向胜利。不固执己见,从善如流,是领导干部应具备的一种极为可贵的品质。有了这种品质,属下才敢讲真话,不然听到的只有恭维话。
能成大事者必以用人为先
朱元璋称帝前对诸将讲过一番话:第一,“自古豪杰开创基业,非用贤能何以济事”?第二,徐达、常遇春等人出生入死,战功卓著,堪为“一代元勋”,我推心置腹地信任他们,他们竭心尽力地辅佐于我。大家要向他们学习。第三,陈友谅被我消灭后,除了首恶必办之外,其他有才能的人不但不杀,我还诚心任用,其中心存疑虑的人与我交谈之后,很快就肝胆相照,出入左右,不分新旧。可见,不管文武新旧,只要是优秀人才,朱元璋都能做到倍加珍惜,大胆使用,用其所长。
致安之本 惟在得人
-在用贤致治方面,“贞观之治”留给后人的经验丰富,因为唐太宗是一位头脑清醒、重视用人、从谏如流、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的政治家。
爱惜人才、知人善任。唐太宗说自己做梦都没忘了求贤,此话不虚。只要一发现人才,他就要迫不及待地把人才拉到自己身边。贞观三年(629年),有一个出身贫苦的平民马周做了中郎将常何的家客。正赶上唐太宗令百官上书论治国得失,常何胸无点墨,提不出什么建议,便让马周代笔。马周替他写了二十余条。唐太宗拿到常何的上书后大吃一惊,因对大臣们的才能了如指掌,他认为常何写不出这样高水平的东西,便追问常何,常何老实承认是马周写的。唐太宗马上要召见马周。在通知马周来见,而马周尚未到达的这段时间里,唐太宗着急得先后四次派人去催促。唐太宗见到马周后,谈得非常投机,当即任命马周为监察御史,以后又升任中书舍人,最后担任了中书令,还代理吏部尚书。
“念功之怀”和“旌贤之义”。由于唐太宗的爱才、揽才、用才、护才,因而他的周围逐渐聚拢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臣武将。为表彰这些优秀人才的丰功伟绩,唐太宗命人在凌烟阁的墙壁上画像旌表开国功臣,还亲自写赞词,书法家褚遂良题阁名,画家阎立本为功臣画像。被画像表彰的有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二十四位。
贤才为治国之宝
朱元璋对于访求治国贤才的重要性,认识得比较早,抓得也比较早。他对中书省的大臣们说:“今天下已定,致治之道在于任贤。”虽然在争夺天下时,他已经笼络了一批优秀人才,但他明白,胜利之后要管理好这么大一个国家,这些人才还远远不够。打天下需要贤才,治天下同样需要贤才,而且需要更多的各类贤才。朱元璋在做皇帝前夕,就派人带着钱和帛“求贤于四方”。即位后,“洪武元年征天下贤才至京,授以守令(地方长官)”。同年冬天,又派一些官员“分行天下,访求贤才”。洪武六年(1373年)又设置许多科目,令有关部门“察举贤才”,首重德行,次重才学,不论出身贵贱,“由布衣而登大僚者不可胜数”。很多原来是普通百姓但有才的人也做上了大官。朱元璋不但自己深刻认识到任用贤才治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还要求各级官员在这方面都要提高认识,并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为此,他严厉批评那些对用人重要性缺乏认识的人,并经常把以往的历史教训讲给群臣听。
(田延华 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