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隋朝时,正式取消三公九卿制,代以三省六部制。三省指的是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复核,尚书省负责执行。
尚书省的长官是尚书令,中书省的长官是中书令,门下省的长官是侍中,尚书令、中书令和侍中都可以称之为宰相,权力大小因受皇帝的宠信程度而不同。
尚书省下设兵部、吏部、礼部、工部、刑部和户部,六部各设尚书,有点类似于秦汉时的九卿,但权力要小得多,只有执行权,而无决策权。
三省六部制确立后,在之后的近千年成为主流。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是,秦朝和隋朝都是新制度的开创者,却也是过渡性质的短命王朝。
唐朝建立后,沿袭了隋朝的制度。由于李世民曾担任尚书令,所以自李世民之后,再也无人出任尚书令,代之以左右仆射,相当于左右丞相。
尚书省的长官成为左右仆射后,中书省和门下省的长官也随之变成中书侍郎和门下侍郎,相权被进一步削弱,也没了开府权和组阁权。
从盛唐开始,宰相的名称又出现了新变化,尚书左右仆射、中书侍郎和门下侍郎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算是真正的宰相,中书令和侍中继三公之后,也成了荣誉头衔。
从丞相到中书令和侍中,再到中书侍郎和门下侍郎,名称的弱化也反映了权力的变小,所谓的宰相成了皇帝的秘书,从一人变成了数人。
宋元:宰相制度的回光返照
北宋初期,基本沿袭了唐朝的宰相制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事实上的宰相,而且还不止一位,副宰相称之为参知政事,在政事堂集体办公。
与此同时,宋朝还增设了枢密院,主管军事。枢密院的长官称之为枢密使,还有枢密副使、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等名称,和政事堂合称二府。
宋神宗元丰改制时,宰相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宋徽宗时,又曾短暂改成太宰和少宰。
南宋时,恢复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参知政事的称谓,和枢密院长官共掌国政。但实际上,宰相往往身兼二府,枢密院成为宰相的附庸。
宋孝宗时,尚书左右仆射改称左右丞相,宰相制度回光返照。两宋时期,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官制也最为复杂,往往一人身兼数职。
元朝基本上继承了南宋的宰相制度,但废除了尚书省,只设中书省,按照北方习俗,右丞相略高于左丞相,丞相权力也有一定程度上升。
明清:宰相制度的彻底消亡
明朝初立时,也曾短暂设立丞相,但胡惟庸的倒台标志着宰相制度的彻底消亡。精力旺盛的朱元璋亲自兼任宰相,设立内阁大学士作为秘书和顾问机构。
朱元璋死后,后代皇帝没有他那么旺盛的精力,内阁大学士逐渐演变成行政官员,内阁首辅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但受到其他内阁大学士的制约。
明朝时,三省被内阁所取代,六部尚书却保留了下来,而且是有实权的行政官员。秦汉时期的御史大夫被都察院所取代,权力也有所扩大,独立性更强。
清朝初期,基本保持了明朝的制度,内阁大学士为事实上的宰相。康熙时期,南书房的出现又逐渐削弱了内阁大学士的权力,内阁难逃被架空的命运。
雍正时期,为及时处理军机,新设立了军机处。但战事结束后,军机处依然保留,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但权力小得可怜,沦为皇帝的秘书。
从秦汉时的三公九卿制到隋唐时的三省六部制,再到明清时的彻底消亡,中国的宰相制度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新变化,变化趋势是皇权对相权的不断剥夺。
总而言之,在中央集权制度下,皇帝无法容忍相权的存在,故而不断设立新机构,而当新机构的长官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时,它的命运也就走到了尽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