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觭日”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语,读音为 jī rì,主要见于古代文献,具体解释如下:
字面构成
觭:在古汉语中,“觭”有“角”或“单数”的含义,引申为“偏”、“单方面”或“不均衡”。
日:指“太阳”或“一天的时间”,在古代也常用于表示“白天”或“某个特定的时间点”。
整体含义
“觭日”结合字面,可理解为“单日”或“偏于某一日”,但在古代文献中,它通常有更具体的含义:
指农历单数的日子:
在古代,人们常将日期分为单日(奇数日)和双日(偶数日),“觭日”即指单日,如初一、初三、初五等。
例如,《汉书·律历志上》中提到“日归于西,起明于东,月生于东,复昏于西,其与日相觭”,这里的“相觭”可理解为日月运行轨迹的相对,而“觭日”可引申为日月运行中的特定时间点,但更常见的解释是单日。
引申为不均衡的日子或时机:
由于“觭”有“不均衡”的含义,“觭日”有时也用来形容日子或时机的不平衡、不顺利。
但在大多数文献中,这种用法较少见,更多还是指单日。
文献例证
《汉书·律历志上》:
“日归于西,起明于东,月生于东,复昏于西,其与日相觭。”
这里的“相觭”虽不直接解释为“觭日”,但反映了日月运行中的相对关系,与“觭日”作为时间点的概念相关联。
其他古代文献:
在一些古代占卜、历法或农事文献中,“觭日”可能作为选择吉日或避讳的日期出现,但具体例证较少。
现代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觭日”已极少使用,几乎仅见于古籍研究或历史文献中。
日常交流中,人们更常用“单日”或“奇数日”来表达类似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