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曾说过:“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孔子的意思是,如果有君王开始治理国家,也要经过三十年漫长过程的努力,才能实现仁政。所以西汉孔安国注释:“三十年曰世。如有受命王者,必三十年仁政乃成也。”
不过也有人认为“世”并不是精确的三十年,而是父子相继为“一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代人,所以才有“世世代代”表示代代相传。
不同的观点认为,“世”为“枼(叶)”的分化字,而金文中“止”字上面的三点并不是指三十年时间,而是树上的叶子。并且古代“世”与“枼”读音相近,用法也相通。
曾在湖北宣都出土的楚国文物“王孙遗者钟”,上刻铭文“枼万孙子”,这里的“枼”就通“世”。
所以,“世”字早于“枼”字,由于后来多了含义,表示树叶的“枼”才在下边添加了木字旁以做区别。而“世”与“枼”完全区分开来也已经是秦汉之后的事情了。
树上的叶子每年凋落来年新发,“长江后浪推前浪”,恰似人的世代相传。所以说“世”也就表示一代人。
于是,按照这个观点,孔子的“必世而后仁”中,“世”翻译成一代人似乎更为妥当,表示要实现仁政,需要经过一代人的不懈努力,而不是具体量化为三十。
后来东汉王充在《论衡·宣汉》中也提到:“汉兴二十余年,应孔子之言‘必世然后仁’也”。意思是汉朝从汉高祖到汉文帝共经历二十余年,整整一代人,才得来天下太平,正是应了孔子那句“必世然后仁”啊。
不过“一世”在如今的应用中,早已没有“三十年”这个标签。不管是一辈子也好,三十年也好,或是一代人也好,珍惜现在才贵为重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