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髯为美,缓慢的剃须刀中国旅行
从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来到洛阳开始,一代又一代天竺高僧从印度、罽宾或西域出发,千里迢迢来到中原腹地,他们包袱里那个小小的戒刀也跨越千山万水,跨越不同文明的边界旅行到中国,成为中国人剃须的选项之一。
不过早期中国男性是否接受剃须刀剃掉胡须呢?这还有待考证。因为除了《孝经》对胡须十分重视以外,古代男人以长须为美的记载在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中屡见不鲜。如秦始皇兵马俑中大部分人俑都留有胡子,此外汉乐府《陌上桑》中的“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南史·褚彦回传》中的“君须髯如戟,何无丈夫 意”,都说明当时的男人是留着胡须的。
此外,从《汉书·高帝纪》中说刘邦“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汉书·霍光传》中对霍光“白皙,疏眉目,美须髯”描述,到《红楼梦》“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衩”中用“须眉”来代表男性,都说明男人以胡须为美。
胡须在中国古代有不少别名,也显示出人们对于胡须的偏爱。在古汉语中,长在不同地方的胡须,名称也不一样,所谓“口上曰髭,口下曰须,在颐曰胡,在颊曰髯”。鲁迅先生在《说胡须》中就写道:“假如翻一翻《康熙字典》,上唇的,下唇的,颊旁的,下巴上的各种胡须,大约都有特别的名号谥法的罢,然而我没有这样闲情别致。总之是这胡子又长起来了,我又要照例的剪短他,先免得沾汤带水。”
以胡须为美,同样也意味着需要修整胡须。修整工具除了剃须刀,可以是剪刀(剪),可以是手(拔),也可以是火(燎)。《吕氏春秋·恃君览》篇说“豫让欲杀赵襄子,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相信豫让处理胡须的方式是用火燎。17世纪时英国著名的海盗威廉·丹彼尔记录过中国人用手拔胡须以保持自己的形象:“中国人一般个子高但不魁梧……他们的嘴巴不大、嘴唇很薄。他们皮肤呈灰色;头发黑色。胡须稀而长,因为他们把毛发连根拔掉,只让几根零落的胡须从脸颊长出,但他们却引以为荣,常常梳理,有时还打个结,而且他们的上唇的两边还有两缕类似的毛发往下长。”
展开全文
▲ 《清明上河图》
单从字源看,与剃须刀相关的两个动词“剃”和“刮”在中文中很早就出现了,如“剃”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尽及身毛曰剃”。韩非子说过:“婴儿不剃首则腹痛,盖自古小儿剃发。”关于“刮”,《说文解字》中解释说:“掊杷也,杷,收麦器,凡掊地如杷麦然。”收割麦子时,镰刀最好要贴地收割,这样后续的耕作才更轻松,所以“刮”后来就引申出“用刀子等紧贴物体表面移动,消去物体表面上的东西”的含义,如“刮骨疗毒”;后也引申出“擦拭”的意思,如“刮目相看”等。
对于中国古人是否要完全刮掉胡须,沈从文先生在《从文物来谈谈古人的胡子问题》一文中指出:关于古人的胡子问题,一、古代男子并不一定需要留胡子;二、胡子在某一历史时期,由于社会风气或美学观影响,的确逐渐被重视起来;三、美须髯在某些时候和英武有关,是可以肯定的,可并不一定算美男子,在较长时期且恰恰相反,某些人胡子多身份地位反而比较低下;四、晋唐以来,胡子样式有了新的变化,不过中年人或老年人,即或是名宦大官,也不一定留它,这风气一直延续到晚清。换言之,刮与不刮胡子,其实在古代中国并不那么绝对,随着时间的推移,男人还是更倾向于刮胡须的。
有趣的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有为人修面剃须的场景:河边凉棚下,有两个男子相依而坐,剃面师一手拿着剃刀,一手轻扶着顾客的下巴,正在剃须。那剃刀颜色较暗,大概有拇指长短,应该是金属所制。这可能意味着,那时的人们或已经日常性使用剃须刀来净面,毕竟满脸胡子不卫生。
出于多种原因,鲜有明代及以前剃须刀出土,博物馆中的剃须刀文物大多为清代至民国之间,如杭州刀剪剑博物馆、北京美妆博物馆收藏的剃须刀就是这个时间段的,其中有从美国、德国、日本等国进口的铁制手把剃须刀,也有国产木把剃须刀。
从时间上看,世界上第一款现代剃须刀诞生于美国。1902年,金·坎普·吉列批量生產了自己研制的新型剃须刀,这种剃须刀使用简便,价格低廉,还不容易刮伤皮肤,因此很受人们欢迎。伴随着美国实力的崛起,这款吉列剃须刀在短时间内便风靡全世界。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